文章详情

针灸在地震灾区常见病中的应用

日期:2024-03-07 05:05
浏览次数:2004
摘要:
针灸在地震灾区常见病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非常适合用于目前震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针灸介入医疗救助,

将是对地震灾区现有医疗手段和医疗资源的有力补充。为此,《中国针灸》编辑部筛选了在《中国针灸》及

其他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地震灾害中常见**的临床报告,并组织专家讨论,提出了一组简便易行、**有效

的针灸疗法,供在震区实施医疗救助的医务人员参考。

  一、骨折的辅助性治疗

  骨折经骨科常规处理后,采用针灸治疗能起到镇痛、消肿、促进骨折**的作用。

  1.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取穴:在骨折脊椎旁两侧3cm左右处找到明显的压痛点3个。操作:患者取俯卧位,

取50mm×0.30mm毫针6根,

局部常规消毒,每侧3针均向脊柱方向平刺约45mm,令局部产生胀痛针感。用上海G6805-2A电疗仪,

选用疏密波,每日1次,1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局部加TDP照射。

  2.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

  取穴:大肠俞、秩边、殷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操作:用长40~70mm毫针直刺,

用合谷刺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间断波,使下肢肌肉抽动为度,留针30分钟。取针后,选其中4穴穴位

注射硝酸一叶秋碱,每穴1mL。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治疗20~30天。

  3.尺桡骨骨折

  取穴:选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患肢桡神经、桡动、静脉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

,如侠白、尺泽、列缺、经渠、太渊、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等;选用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在患肢尺动、静脉、尺神经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如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

神门等。根据骨折线上下,每次分别选用二条经脉中4个穴位。如上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下列缺;上取手太阳小肠经少海,

下取阳谷等。操作:针刺得气后,用G6805 型治疗仪,根据经脉循行走向和电流负极流向正极的原理接正负极。

如手太阴肺经循行走向是自上而下则负极上接尺泽穴,正极下接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走向是自下而上则负极

下接阳谷穴,正极上接少海穴等。用断续波、低频,每分钟16~20次,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

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

  4.胫骨骨折

  取穴分2组:①阳陵泉、阿是穴(前外侧)、肾俞、太溪;②三阴交、阿是穴(前内侧)、肝俞、脾俞。操作:

针刺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阿是穴选骨折端,每次选在前内侧或前外侧骨折端范围内均可,深度以刺入有阻力止。

阳陵泉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患侧接G6805治疗仪,频率为120~140次/分,电流强度尽量加大至患者

能忍受刺激量为宜,留针30分钟。健侧阳陵泉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肾俞、肝俞、脾俞、太溪用补法,得

气后留针20分钟。以上2组穴位交替选用,连续25天停5天再针,3个月为一疗程。

  5.骨折后下肢废用性肌萎缩

  针刺取穴:髀关、足三里、丰隆、冲阳、三阴交、昆仑、至阴。针法为常规针刺补法。诸穴若因骨折治疗

因素而无法正常进行,则选对侧健肢相应穴位,于对侧健肢亦可加用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每日1次,停针20~30分钟。头穴选用天柱、百会、风池、悬颅、浮白,采用指压法,平均每穴3~4分钟,每日1次。

以上治疗于骨折治疗后2周进行。

  6.骨折迟缓**

  ①针刺:选穴以取肾脾肝之经及表里经腧穴为主,配合骨折断端附近取穴。主穴取肾俞、太溪、足三里、大杼、

阳陵泉、绝骨,上肢骨折加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骨折加环跳、伏兔、丰隆、解溪、太冲等穴。

在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75mm毫针针刺,得气后配合电针治疗仪,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②穴位注射:选取骨折断端邻近腧穴2~3个, 常规消毒后,每穴分别注射当归注射液1~2mL,

在患者有酸胀感后徐徐推药,2日1次,5 次为一疗程。

  ③功能锻炼:适当活动四肢关节,并握拳、耸肩、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蹬床,适当扶拐杖下床行走

及肢体纵轴叩击锻炼等,早晚各1次。

  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1.头皮针治疗软组织损伤

  取穴:①根据头部治疗线主治范围,采用左病取右线,右病取左线的交叉刺法确定针刺部位。颈部损伤取枕上

正中线(强间-脑户),枕下旁线(玉枕-天柱)。四肢损伤取顶颞前斜线(前顶-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曲鬓)。

下肢针刺两斜线上1/5处,上肢针刺两斜线上2/5处。臂部针刺两斜线上1/3处,肩部针刺两斜线中1/3处。胸肋部损

伤取额旁1线(眉冲穴下1寸),额旁2线(头临泣穴下1寸)。腰背部损伤取顶旁1线(承光穴后115寸),枕上正中线,

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生殖部位损伤取额旁3线(本神-头维)。②循经取穴:按治疗线所属经脉

主治范围选穴,如睾丸挫伤可加顶中线(百会-前顶)。

  操作:患者坐位,以便针刺后结合患处运动提高针刺效果。针刺前洗手,针具和针刺部位严格消毒。用25mm毫针,

指切进针,进针角度与头皮呈15~30度。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60分钟,有条件可留针24小时治疗效果更佳。

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多治疗3 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天。

  2.针刺、刺络拔罐治疗软组织损伤

  取穴:阿是穴对称点(限*痛处之左或右对称点上),患处循经取穴或患部周围的阳性反应点上,膈俞,血海。

操作:医者先在患者*痛处作记号,然后在健侧对称点上针刺,施强刺激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提插捻转1次,

以增强针感(小儿不留针)。再在*痛处所过经络循经诊压,或患部周围诊压,找到阳性反应点后,用梅花针

叩刺此阳性反应点出血,并拔火罐。脐以上损伤平补平泻膈俞穴,脐以下损伤平补平泻血海穴。每日1次,

5次为一疗程, 隔3天后再作下1疗程。

  3.多针斜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情况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痛点,沿肌肉长轴,

取离*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约45度角),

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织的*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每针间距0.2~0.5cm,

一般用4~8针,留针时不行针,留针30分钟左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

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

  4.针刺外关、小节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

  取穴:健侧外关、小节(奇穴,位于无名指指掌关节上尺侧0.3~0.4寸赤白肉际处),若双侧疼痛取双侧穴。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外关穴用40mm毫针直30~35mm,针感越麻越好;小节用长13mm毫针,以45度角向手指远

端斜刺6~3mm,针感越酸越好。留针30~6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嘱患者留针期间活动患处。适用于周身

各处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坐骨神**、肩周炎、牙痛、**等。

  5.肩腿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肩部软组织损伤取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大腿前侧肌群损伤:

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大腿后侧肌群损伤:承扶、殷门、风市、昆仑。操作:常规消毒后,

取0.18mm×50~100mm毫针,每次选4~5穴,快速进针,得气后将G68052Ⅱ型治疗机的输出线分别接于针柄上,用疏

密波刺激,并逐渐调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6.外伤或筋膜炎疼痛的治疗

  主症:疼痛、瘀肿、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取穴:合谷、太冲、阿是穴(痛点或反应点)、血海、膈俞。

操作:合谷、太冲直刺25~30mm,阿是穴(或痛点)根据其具体部位所在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头面部直刺8~15mm,

胸背部斜刺15~20mm,腰背部直刺25~30mm,四肢部直刺30~4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

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三、腹泻

  主症:泻下清稀,一日数次,轻度**,或有呕恶,食欲不振,舌苔较腻。针灸**:①预防:足三里、

三阴交、天枢、上巨虚、章门;②治疗:足三里、中脘、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操作:上述诸穴除

章门外,均可直刺25~30mm,章门穴向下斜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

以病人舒适为度。也可用艾条温和灸神阙、天枢、关元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

  四、感冒

  主症: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塞流涕,或有咳嗽。针灸**:①预防:风池、合谷、大椎、外关;②治疗:

风池、风门、大椎、外关、列缺、尺泽。操作:上述诸穴中,尺泽、合谷直刺20~25mm,风池穴向下颌方向

直刺20~25mm,风门穴斜刺15~20mm,大椎直刺15~20mm,外关直刺20~25mm,列缺向上平刺15~20mm。

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五、皮肤湿疹或阴囊湿疹

  主症:皮肤或阴囊出现**、水疱、结痂,瘙痒,或有流水渗液。针灸**:①预防:脾俞、阴陵泉、

三阴交、公孙;②治疗:脾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公孙、血海。操作:上述诸穴中,阴陵泉、

三阴交、公孙、血海、曲池直刺20~25mm,脾俞、三焦俞斜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

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六、地震心理创伤综合征

  主症:返回(灾难现场)、惊恐、哭泣、善悲、恍惚、错乱、极度紧张、高度警觉、梦呓(快逃快逃)等;

治则:宁心**,疏肝健脾。针灸**:①预防:神门、太冲、期门;②治疗:神门、内关、期门、肝俞、脾俞、

三阴交、太冲。操作:上述诸穴中,三阴交、太冲20~25mm,期门、肝俞、脾俞斜刺15~20mm,内关、

神门直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每天针灸可1~2次,

指针按压穴位每日3~5次,待症状控制后再巩固治疗2~5天即可。

  此外,在外伤性感染、感染性发热方面,采用针刺、艾灸的方法,也能够起到迅速消除症状、

加速痊愈的作用。(刘炜宏)


出处医坛怪手--类别:针灸应用http://hi.baidu.com/%D2%BB%D1%F4%D7%D3/blog/category/%D5%EB%BE%C4%D3%A6%D3%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