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针炙铜人-宋针灸铜人与铜人针灸图经碑

日期:2024-03-29 04:37
浏览次数:3473
摘要: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官颁国内。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
  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但是,宋代针灸铜人自铸成后,却命运坎坷,历经沧桑,*后竟不知其所终。
  公元一一二八年,宋朝为金所败,两件铜人和针灸图经刻石均被作为战利品掳到北方。后来蒙古灭金,又从金人手中夺走针灸铜人,运回大都(北京),放在太医院三皇庙中的神机堂内供人们观赏。据《大明一统志》载: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尚存。这以后在封建朝代的更替和战火混乱之中,两件宋代针灸铜人都下落不明了。
  明代英宗正统年间曾复制针灸铜人,放置于太医院中(此铜人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当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刻因岁月的侵蚀已漫漶不全。正统十年(一四四五年)修筑北京城垣时,宋代的针经刻石竟然被劈毁,充作了修城的石料,埋在明代城墙之下。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拆除北京明代城墙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碑五方,经专家确认为宋代汴梁(开封)相国寺针灸图石壁堂的遗物。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北京朝阳门南雅宝路东口附近又发现一方残碑和一件仿木结构碑檐转角石雕。此残碑为青石质,呈长方形,高二百厘米,宽五十二厘米,厚二十六点七厘米。上部和下部边刻缠枝牡丹花边栏。自上而下残存刻书五栏,每栏之间隔以卷草花栏格。碑面阴刻楷书,字体工整清晰。栏内自右向左竖行刻文十九行,满行十三字,现残存七百八十四字。此刻石内容属《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都数卷。在该刻石的左侧面上部有阴刻西四二字,即西面第四块石刻。这些宋代铜人针灸图经残碑现分别展陈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尊敬的访客:感谢您浏览本公司网站,你当前所在页面是针炙铜人产品,如果你对该产品感兴趣的话,温馨提醒您:可以拨打我们的服务专线了解更多相关产品的详细信息,我们将竭尽全力的为您服务。本司销售的产品还有人体针炙模型、针炙铜人等等!